敦煌改写了哪些历史

敦煌改写了哪些历史

问:敦煌的发展历史
  1. 答:敦煌,一个神圣的名字。
    敦煌是多种文化融汇与撞击的交叉点,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文化在这里相遇。
    敦煌是艺术的殿堂。那些公元4至11世纪的壁画与雕塑,带给人们极具震撼力的艺术感受。敦煌又是文献的宝库。在这数以万计的赤轴黄卷中,蕴藏着丰富的文献资源,汉文、古藏文、回鹘文、于阗文、龟兹文、粟 特文、梵文,文种繁多;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宗教、文学、民族、民俗、语言、历史、科技等广泛领域。
    1900年农历5月26日,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这个藏经洞,那些古代文献赫然堆满整个窟室。由此,产生了一门世界性的学科--"敦煌学"。
    1910年,敦煌藏经洞劫余文献运藏京师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前身)。而今,藏经洞发现已经整整一百年了,中国国家图书馆作为世界上收藏敦煌遗书最多的单位,以其丰富的馆藏,为敦煌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举办的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专题文献展览,旨在揭示敦煌遗书的流散历史,展示敦煌遗书的风采及内涵,介绍敦煌遗书的保护与研究现状。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推动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敦煌学的研究;对于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敦煌文化遗产,带动我国西部地区文化事业发展,以及激发社会公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敦煌是全人类的敦煌。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
  2. 答:敦煌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丝绸之路河西道、羌中道(青海道)、西域南、北道交汇处的大边关要塞。从敦煌东北行过安西,为通向中原的河西大道;西出阳关,沿丝路西域南道与新疆的若羌县相连;西北行出玉门关,沿西域北道可通往哈密和罗布泊;敦煌南行经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逾阿尔金山,则直达青海省的格尔木。
    敦煌历经了汉风唐雨的洗礼,文化灿烂,古迹遍布,有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主要景观。莫高窟又名敦煌石窟,素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保留了十个朝代、历经千年的洞窟492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000多座。题材多取自佛教故事,也有反映当时的民俗、耕织、狩猎、婚丧、节日欢乐等的壁画。这些壁画彩塑技艺精湛无双,被公认为是"人类文明的曙光"、世界佛教艺术的宝库。
    敦煌的自然风光同样毫不逊色:沙漠奇观鸣沙山和月牙泉,澄黄的沙山和清澈的泉水相互依存,延续千年不变,景色奇异迷人;阳关及玉门关虽只余下断壁残垣,置身其间,却仍能隐隐感受到边关的铁马金戈之气,使人不得不慨叹历史的沉重和苍凉。
问:收集关于敦煌所有的历史资料
  1. 答:敦煌莫高窟是古丝绸路上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
    在中国西部的茫茫沙海中,闪烁着绚丽夺目的光彩。莫高窟自公元366年创建以来,经过一千多年的连续开凿营造,至今保存洞窟492个,彩塑2200多尊,壁画45000多平方米。
    有敦煌的神话传说、敦煌本地的佛教故事、敦煌社会历史故事、敦煌历史人物故事、敦煌石窟故事、敦煌近现代故事、敦煌学故事、敦煌壁画本生故事、敦煌壁画因缘故事、敦煌壁画佛传故事、敦煌壁画佛教历史故事、敦煌壁画瑞像故事以及敦煌壁画经变故事。
    扩展资料:
    敦煌,历经沧桑,几度盛衰,步履蹒跚地走过了近5000年漫长曲折的里程。悠久历史孕育的敦煌灿烂的古代文化,使敦煌依然辉煌;那遍地的文物遗迹、浩繁的典籍文献、精美的石窟艺术、神秘的奇山异水……
    使这座古城流光溢彩,使戈壁绿洲越发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就像一块青翠欲滴的翡翠镶嵌在金黄色的大漠上,更加美丽,更加辉煌。
    敦煌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点,南枕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接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东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在这个群山拥抱的天然小盆地中,党河雪水滋润着肥田沃土,绿色浓荫挡住了黑风黄沙;
    粮棉旱涝保收,瓜果四季飘香; 沙漠奇观神秘莫测,戈壁幻海光怪陆离;文化遗存举世闻名,人才辈出……美丽的敦煌,是块富饶、神奇、诱人的土地。
    参考资料来源:
  2. 答:字太多
    输入不了
    o(∩_∩)o 哈哈
问:沙漠之滨的敦煌曾经历了什么?
  1. 答:沙漠之滨的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莫高窟开凿于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前临宕泉,东向祁连山支脉三危山。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2015年6月17日,在阴凉的莫高窟98号窟内,身着蓝色工作服的工作人员正在这座一千多年前修建在戈壁荒漠的洞窟内检查。
  2. 答:沙漠之滨的敦煌的经历:
    1900年,一个叫王圆箓的道士,在莫高窟打扫卫生的时候,无意发现了一件密室,打开之后惊讶的发现里面堆满了帛画,刺绣,经卷,佛教典籍占据90%,其余的10%就是四书五经,官方私人的文集,户口账本地契,总量有五万多卷!里面还有各种文字文献,这个王道士就想,赶紧上报朝廷,当时慈溪也没有在意,当地官员也没有重视,只是命名道士看管这些文物。直到1907年一个外国冒险家斯坦因带领团队来到这里,原本准备到敦煌勘探地形的,得知“藏宝库”的存在,并且想办法进入宝库,顺利拿走了近万件宝物!
    斯坦因走后十个月的时间,事件被扩散,被更多的人知道,法国一个人叫伯希和,汉语水平很高,他前来和王道士沟通好,限制3个星期翻阅了剩下的四万卷书,挑选七千多卷带到巴黎,之后声名大噪,成为著名的汉研究学者。经过斯坦因和伯希和一闹,清有关部门才派人将剩下的文物运往北京。
    随后俄国,日本也来了,最后来的是美国人,文物不剩什么了,就对壁画下手了,很多的壁画被整体用胶水带走!现在看关于敦煌的文物很多流传在国外,有人说英国的最多,法国的最精,俄国的最杂,日本的最隐秘,而留在中国的最乱!
  3. 答:十六国时期,群雄逐鹿争霸中原,战火四起中百姓流离失所,不得不背井离乡,逃往至相对稳定的河西地区避难,同时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随着汉魏时期佛教从敦煌传入并在这里空前兴盛,敦煌成为河西地区的佛教中心和传往内地的重要窗口。据石碑记载,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一位名为乐尊的僧人经过甘肃敦煌,发现山上金光闪耀,如万佛现身,于是在这里首开石窟供佛,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敦煌艺术。
    隋文帝收复河西,平定南方割据后将一批南朝贵族部族远迁至此,使南北文化在敦煌交汇融合。唐太宗李世民为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一举铲除西突厥。敦煌同唐帝国一样,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佛教异常兴盛,莫高窟开窟数量多达1000余窟, 壁画和塑像都达到艺术巅峰。安史之乱后吐蕃乘虚进攻河西,攻陷了凉州、甘州、肃州等地,统治河西地区长达70多年。莫高窟中唐洞窟中因此保存了大量吐蕃时期的壁画艺术,藏经洞内保存了大量吐蕃文经卷。
  4. 答:莫高窟前临宕泉河,面向东,南北长1680米,高50米。洞窟分布高低错落、鳞次栉比,上、下最多有五层。它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另有一说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元朝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废弃,莫高窟也停止了兴建并逐渐湮没于世人的视野中。直到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后,这里才重新让人注意。
    莫高窟现存北魏至元的洞窟735个,分为南北两区。南区是莫高窟的主体,为僧侣们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有487个洞窟,均有壁画或塑像。北区有248个洞窟,其中只有5个存在壁画或塑像,而其它的都是僧侣修行、居住和亡后掩埋场所,有土炕、灶炕、烟道、壁龛、台灯等生活设施。两区共计492个洞窟存在壁画和塑像,有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唐宋木构崖檐5个,以及数千块莲花柱石、铺地花砖等。
敦煌改写了哪些历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